更多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聚焦

投资过程中可以证伪的现象

发布时间:2023-06-18 10:10:49 来源:哔哩哔哩


(资料图片)

1. 在某只股票或者债券上亏损了,很多人会本能地进行加仓,以降低自己的持仓成本。这有个前提是,你在较大确定性的情况下,才可以这么做。如果你只是投机一把,则有可能加仓越多,损失的概率越大。

因为由于人的本性是厌恶亏损的,所以会不自然地继续加仓或者明知道自己已经犯错误了,还要继续这么行动。作为理性的市场参与者,需要搞清楚来龙去脉,发现错误应当及时止损,这是最小的代价。而如果发现自己做的是对的,因为下跌现在的潜在回报率上升了,那么,有多余的资金,可以考虑加仓,考虑在什么时候加仓,如何加仓(分批还是一次性加仓)。

所以,不好一意孤行,在错误的路上一错再错。此外,也要考虑如果这一项投资失败的话,自己是不是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。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单吊一只股票,除非你确确实实有100%的把握。

2. 不管资金规模大或者小,很多时候并不是炒大票或者炒小票的理由。市场上经常会有一些“似是而非”的逻辑。比如,“流动性差,钱少,所以买小票”。这个逻辑在中小板、创业板等中小盘行情好的年份里特别流行(比如2013年)。因为“钱荒”,市场流动性很差,流动性差钱少,所以只能炒小票,因为大市值股票的市值大,根本炒不动。但是同样的事情,到了上证50、沪深300等大市值行情好的时候(比如2017年),我们看到又完全倒过来了,“流动性差,钱少,所以没有办法炒估值,因此小票受损更大”,或者说“流动性差,钱少,所以只能炒业绩确定性大的大蓝筹”。

同样的事情,完全不同的逻辑,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,说明这个逻辑是经不起推敲的。大部分市场参与者都是“墙头草”,因为他们研究得不并深入,没有自己的投资体系,就是跟着市场随波逐流。只要有赚钱效应,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相关板块,流进股市或者债市。

3. 你看,你不懂吧。我一直强调,我们做股票投资,要在自己能够评估的能力范围里,精选股票,做投资。如果你找个自己喜欢的股票,叫我看看,这个股票很可能不在我能够评估的能力范围里,我可能没有深入研究过,可能根本看不懂,这很正常。我不需要懂所有公司,我只需要在自己能够看得懂的公司里,分析,研究,做投资就可以,这同样可以赚到钱。而你可以通过你自己喜欢的股票赚到钱,只要这些股票在你自己的评估能力范围里。如果不在评估能力范围里,那么要小心了,有可能赚了钱,也有可能会赔得更多。为什么?因为人性,因为路径依赖。所以,我们需要避开已经确实的和怀疑的所有“坑”,既然你知道会在哪里摔倒,我们不去那里,就不会摔倒,也就避免了可能的失败。

4. 很多时候,那些真正有投资能力的市场参与者,对于自己不懂的公司,他们会说这家公司我没有研究过,说不上来什么,或者说我看不懂这些公司,或者说这不在评估能力范围里。

其实,或许这些公司不在他们评估能力范围里,或许是他们觉着风险较大,他们在规避潜在的风险。不懂不做,这是每一个杰出投资人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估能力范围,这种能力范围或大或小。只要我们建立起完备的可重复的投资体系,在自己的能力范围里行动,避免情绪侵蚀自己的投资体系,那就可以了。

行稳致远,一个稳妥的投资体系,可以保驾护航,让我们一辈子富一次,就可以了。

当然,在投资过程中,可以证伪的现象还有很多,有一些源于人的本性,有一些源于人的主观愿望,还有一些源于群体共识。类似计划生育时期,生娃越少越好,只生一个娃,最好。而现在放宽生育后,就强调多子多富,只生一个娃还不够,还得生二娃、三娃。同样的事情,完全不同的逻辑,得到不同的结论,说明这就是主观愿望在起作用。我们可以适当鼓励,但是不要走极端,当年打压的有多狠,反过来时就会受损的有多狠。因为人性,因为线性思维,因为短视,没有远见,很多专家的结论是错误的,并且是可以证伪的。

上一篇:聚焦:好课推荐---《30章教你学透硬件设计》

下一篇:最后一页